小记中铁十二局集团大临铁路三工区8号拌合站站长龙八国际下载张洋
□郑建军 王绍华
在工程单位做管理的领导都知道,施工便道犹如施工项目的血管,而混凝土拌合站则是这个项目的心脏。拌合站生产不出混凝土,便道不能把混凝土输送到施工地点,项目何能实现产值?没有产值,又何来效益?由此可见,便道、拌合站在施工项目中的作用有多大了。
中铁十二局集团大临铁路三工区项目领导深深认识到这一点,但在实践中,如何选人,能否挑起这副重担,着实让领导颇费了一番脑筋。2016年6月以前,中铁十二局集团大临铁路三工区8号拌合站在开工后拌合站的历次评比中都是托底,如何扭转8号站的被动局面成了项目领导的老大难问题。在此管理模式下,时任设备管理部副部长的张洋慢慢地进入了领导的视线。
(一)
张洋,出生于1988年5月,郑州铁路技术学院中专毕业,2008年3月进入中铁十二局集团以来,先后参加了武广客专、贵广高铁、吉图晖高铁、林拉公路和世界海拔最高的318国道米拉山隧道等项目的施工,一直从事着设备管理工作。同时,在岗期间,张洋凭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和认真的学习劲头,努力完成了北京交通大学中专升大专、郑州大学的专升本学历,分别拿到了高级电气设备维修、机电一体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历证书。
张洋能到8号拌合站,是领导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背上行李卷,张洋就出发了。
来到8号拌合站才发现,现实跟张洋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由于从4月10日至4月20日持续降雨,遭遇60年一遇的雨水灾害,导致拌合站大院不规则下沉,边坡塌陷,拌合机斜皮带变形,主机基础下沉,水泥灌地基倾斜 转了一圈,张洋脑袋都大了。这还不算,雇请的当地罐车不听招呼,难于管理,勉强生产的混凝土不能及时输送出去。
夜已深,张洋依然睡不着。他披衣起床,再次巡视了一遍拌合站管区。回到宿舍,铺开了本子 天亮了,8号拌合站的整改方案和罐车队的管理方案也分别出炉了。
根据批复的拌合站整改方案,张洋带人将下沉的基础陆续挖开,打上混凝土;大院采用双层钢筋混凝土做封水处理;坍塌的边坡实行抗滑桩加固;皮带、螺旋机、水泥罐等变形设备全部重新校正,甚至切割后重新焊接 根据罐车队管理方案,张洋一改小循环、月租的方式,全部采用大循环、以方计量,彻底扭转了罐车队各自为政、安排不动,淘汰了落后懒散的管理模式。
通过变革的心脏重新有力的跳动了起来。同步还有便道问题,遇到下雨,罐车根本出不去,砂石料也根本进不来,甚至吃饭都成了问题。张洋一边通知菜贩将菜送到山上的村镇街道路口,一边给工人发着烟,派工人走路上去接菜。因为,雨天里,便道上的泥浆有的地方深达一米,四驱皮卡都无能为力;便道冲毁处塌方严重,且大多弯急坡陡,根本无法出行。张洋采用管段分工负责养护和维修,责任到人头,从而使混凝土源源不断,犹如人的血管开始通畅了起来。
(二)
拌合站运作基本正常后,张洋又发现,当地石渣资源缺乏,料源严重不足,所进石渣全部要靠人工清洗之后才能使用,否则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甚至不合格。人工清洗,费时费力,无形中增很多成本。怎么办?张洋又开始动起了脑筋。他天天在拌合站转,反复在清洗石渣的地方看。
慢慢的,张洋心里有了谱 他要自己制作一台机械自动洗石机。想到就要做到,张洋的性格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图纸改了一遍又一遍,有些零件买了一批又一批,架子焊了一遍又一遍,原理没有错,为什么就不行?每次基本成型了,等到一试机,不是零件烧了,就是机器卡壳了。
他曾想过要放弃,但走在拌合站的大院里,眼前浮现着人工清洗石渣的场景,他又信心满满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张洋的不断努力,一种新型的移动式三循环洗石机终于问世。经过专家的现场测试,他研制的机械自动洗石机优势明显:一个小时的工作效率相当于原来5个人工半天的洗石量,为此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认证,并发放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移动式三循环洗石机应用到了拌合站的洗石环节上,引起众多兄弟单位的造访。加工一台同类型洗石机,成本大概需要2万多元,而通过相关厂家生产一台,人家要价8万多。为此,在云南铁路局集团滇西指挥部的协调推荐下,张洋研制的移动式三循环洗石机在大临铁路全线的拌合站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三)
大临铁路三工区管段,石渣资源紧缺。由于地质原因,隧道内的洞渣采用二次利用,远远不能满足混凝土的生产。为了尽可能的少量外购,节约有限的成本,项目部决定:所有洞渣严禁外运外卖,但依然无法杜绝外运行为,不仅改为夜间运输,甚至采取上覆沙子,下藏石渣继续外运。
张洋才不信这个邪呢,他的脾气上来,要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记得那是2015年8月,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隧道现场指挥工人焊接90拌合机的大减速器裂缝,被龙门吊正在吊装的主梁不慎划伤了右小腿,他当时并不觉得,瞬间只感觉腿麻酥酥的,时间不长又感觉到头晕摇晃,最后在同事的提醒下,他才发现高腰军靴已经开始往外溢血,拉起裤腿,伤口处的鲜血竟然还在喷洒 同事们赶紧把他送到了医务室,但由于张洋对青霉素过敏,不做皮试又不能进行麻醉手术。如果送到拉萨,起码需要两三个小时,他的伤势也不可能等。在这种情况下,张洋自作主张,拒绝了医生的建议:不打麻药缝合伤口。最后,在五六个人的强压死按之下,连续缝合了16针,张洋愣是没有吭一声。一位同事后来说:你抓的我可能比你缝针还疼啊。
就凭这股子认真劲儿,张洋决心根治顽疾,彻底杜绝洞渣被倒运现象。一天夜里,张洋带人巡视到便道关卡,发现多次被撞的限高架再次被撞,锁链被剪断,非常气愤,正巧赶上一地方车辆过卡,被他拦了下来,继而发生冲突,被报警到了派出所。为了单位的利益,张洋以三工区项目部出台的相关规定为依据,据理力争。
而今,关卡处重新设置了大门,安装了三个摄像头,并派专人看守检查,私自外拉外运石渣的现象终于被彻底制止了。
临离开8号拌合站的时候,张洋又去忙了。电工高武武说: 想吃点什么?他这屋里有的东西随便拿。 从他来了8号站,拌合站评比每次都是第一,但奖金从来都是请大家吃了饭,每次他还要自己搭几百块钱进去呢!
两句话,让我真正认识了张洋。他就是这样一个人。